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书之妙道/小楷刻帖最失真/邓宝剑

2020-02-27 04:24: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传王羲之书《黄庭经》

  若论小楷,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等晋贤法帖历来为无上範本。然而,魏晋名家真迹流传极少,所传者大多为刻在枣木版上或石版上的刻帖。古人无影印技术,除双鈎响搨之外,摹勒上石然后製作拓本是最为常见的複製手段。

  法书墨迹经过刀刻,总有或多或少的失真,而失真的程度对於小楷尤为严重。启功先生说:“宋刻汇帖,如黄庭经、乐毅论、画像赞、遗教经等等,点画俱在模糊影响之间,今以出土魏晋简牍字体证之,无一相合者,而世犹斤斤於某肥本,某瘦本,某越州,某秘阁。不知其同归枣石糟粕也。”(《论书绝句》第十一首)《黄庭经》、《乐毅论》等皆是传为王羲之所书的小楷名帖,然而和近世出土的魏晋写本墨迹相较,可见刻帖中的点画和魏晋时期真实的笔法已相去甚远。

  之所以如此,正是由於刀刻最易失却精微之处。若是较大的字,细微之处有损,或无损於笔意与结构,而小楷点画本来精微,又如何耐得损伤?诚如启功先生所云:“枣石上辨小楷,如蚊睫操刀,只成谐喻”(《论书绝句》第五十一首)。

  要发现刻帖失真的现象,必须能够见到真迹。但也有人纵然见到真迹却依然执著於刻帖的模样,甚而以真迹为“俗”,正所谓“枣魂石魄才经眼,已薄经生是俗书”(启功《论书绝句》第十一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