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大川集/呼吸机的道德困局/利 贞

2020-04-01 04:24: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此前《纽约时报》刊出一篇题为《如果只有一台呼吸机,该给谁用》的文章,提出了标题中那个虚拟但又实在的问题,更为这个问题限定了更具体的情境── 一台呼吸机,两个需要呼吸机的新冠病人,其中一个二十岁,另一个五十岁。如果你是拥有决定权的医生,你会给谁?

  这是一个道德困局,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不同标準做出不同判断—有人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体状况一般较好,有较大的生存机会和更长的预期寿命,认为应该给年轻人,但同样从功利主义出发,有人表示五十几岁或以上的中老年,拥有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技能,实际上对社会经济有更大贡献。有人从支付能力定量供应角度出发,认为应该提供予能支付更高价格的人,其支付的金钱可以用来扩大对医疗器材的生产,生产扩大之后,就可以相对降低价格,从而救助更多的人。但这一观点,在实际操作中,就会表现为紧缺的医疗资源向富人倾斜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现实中很多医疗资源并非可以花钱就可以“再生产”,比如器官移植。

  面对这个困局,我们似乎无论如何都无法给出完美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不应该让一线的医护人员面临这样的艰难抉择──他们长时间处於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他们手握着的是事关生死的专业技术,应该创造条件让其将有限的精力和宝贵的技术集中在分秒必争的救治过程中,而不是陷在道德困局中。短时间内大量的病人,有限的医疗资源,这样的道德困局似乎无法避免,不是前线医生,那应该是谁来面对和解决这样的道德困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