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书之妙道/匡庐雾霁/邓宝剑

2020-04-09 04:24: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启功《论书绝句》有:“乳臭纷纷执笔初,几人雾霁识匡庐。枣魂石魄才经眼,已薄经生是俗书。”明清以来,人们讨论晋唐书法,大多依据刻帖和碑刻。然而无论是刻帖还是碑刻,既经刀刻,与真迹相比总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自从敦煌石室重见天日,六朝隋唐写本真迹大量面世,古人笔法一览无余,就像雾散天晴,人们可以见到庐山真面目。诗中“匡庐”,为庐山之别名。

  匡庐雾霁之喻,本於清代包世臣《论书绝句》:“中正冲和龙藏碑,擅场或出永禅师。山阴面目迷梨枣,谁见匡庐雾霁时。”其自註云:“隋《龙藏寺》,出魏《李仲璇》《敬显儁》两碑,而加纯淨。左规右矩,近《千文》,而雅健过之。《书评》谓右军字势雄强,此其庶几。若如《阁帖》所刻,绝不见雄强之妙,即定武兰亭,亦未称也。”《龙藏寺碑》是隋碑,包世臣认为它出於东魏《李仲璇碑》和《敬显儁碑》。二碑又被看作与王羲之书法相近,所论见包氏《历下笔谭》。

  魏碑是当时人书丹,当时人刻字,而阁帖裏的王羲之书法,是由宋人鈎摹并刊刻。包世臣认为,刻工是带着对笔法的理解而刻字的,宋人不知六朝笔法,所以刻帖已然失真,“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捨断碑而求汇帖已。”(《艺舟双楫.述书中》)在包氏眼裏,王羲之的书法更接近魏碑的样子,这样也才能与古人对王羲之书法“字势雄强”的评价相印证。

  同样力求看到古人书法的庐山真面目,包世臣与启功二人的依据是不一样的。包世臣不信刻帖而信魏碑,启功则既不信帖也不信碑,而倚重晋唐墨蹟。清人在碑刻与刻帖之间互较短长,得益於金石学的兴盛。而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墨蹟与刻本之间的异同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得益於晋唐墨蹟的大量面世。“碑帖之辨”转换为“刀笔之辨”,是百年来书法研究的新气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