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表“情”需谨慎/胡一峰

2020-05-08 04:24: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表情有风险,发送需谨慎。前两天看到一则消息,广东潮州一名学生在微信群裏问老师作业时,发送了两个敲打表情,老师一见大怒,要求学生检讨。在老师看来,表情中那颗被锤打的皱眉呲牙的脑袋是他,而学生的理解是在敲打笨笨的自己。我看了看评论区的留言,发表意见者大都站在学生一边,觉得老师不懂年轻人的世界,无法好好沟通。

  代际沟通其实是每个时代共有的“通病”。如今,社会变化快,尤其互联网的发展加速文化迭代,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人们网络活动的时间和内容,比如上网课,把不同代际的人驱赶到了同一个空间之中,鸡同鸭讲更加明显。

  网络交流时,大家已习惯用“表情包”。表情包当然也有文字的,比如我收藏了一套“已阅”表情包,均是“批示体”的汉字。不过,大部分“表情包”是图像。“表情包”这个名字起得很好。图像直观,内涵丰富,确实善於表“情”,但图像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就具有了多义性。

  然而,人与人交流的目的很多,除了表“情”,至少还有达“义”。而达“义”要求明白、直接。表“情”与达“义”不仅是两回事,而且似乎是难两全之事。这个矛盾不仅存在於图像和文辞之间。仅就文辞而言,也是如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文辞中最善抒情的大概是诗,但诗的意思也最模糊。有时,要表达的情感朦胧複杂到无从归纳,诗人只好名之“无题”二字。而一幅图如果要靠题目来说明画意,反而多半是水平不高的。这也说明,文辞与图像传达讯息方式之不同。最清晰乾脆的文辞是法令。一条条像钢筋,梆硬、直白、严密,杜绝一切歧义,但又是最冷冰冰的。敬业的律师恐怕也不会以咏吟法条为乐。

  读图时代,潜在地滋长着“去文辞化”的思维和交流方式。这或许是时势所趋,不过,精準、严密的表达依然需要,“表情”也需因时因地而宜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