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谈文论艺\疫情下的“现场感”\嘉 妍

2020-05-18 04:24: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衝击人生的方方面面,为了避疫,不少艺术工作者及剧团踏入云端世界,在虚拟的世界或上传经典演出片段、或用现代科技拓展表演的无限可能,有人质疑,此举是否真的能够满足观众对於舞台艺术“现场感”的需求?

  最近,笔者与一位本地歌剧製作人閒聊,她说,好比歌剧这一类的演出,完全是靠演员的歌喉、麦克风,传至观众席,继而展现出歌剧魅力。再加上歌剧演出时,演员们都要大张口型,如一人有疫,亦会令合作夥伴有感染风险。若只是在网上播放歌剧演出,视听感受难免大打折扣。

  网络直播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但长久发展,它并不能真正替代剧场演出,毕竟现场欣赏能够与台上演员互动,可以通过掌声随时“点评”演员的表现,而演员听到台下的反馈,也会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做出及时调整。再如儿童戏剧演出,台上演员听不到台下小朋友的欢笑了,也会落寞,感受上也会差一点。现场的观众本身也是一台演出的“参与者”。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香港舞台演出一直受申请场地不足所困,就算是叫好又叫座的剧目,也很难一演再演,网络播出反而没了地域限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欣赏舞台表演。即使平日没时间入场观看的观众,今次也能通过云端而一饱眼福,说不定,还能成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拥趸。

  内地方面,互联网和VR技术也在尽可能地弥补缺失的“现场感”,製作人及演员在线演戏的同时,还融入了无人机等人工智能元素,亦指引了未来戏剧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如此一来,今时今日,人类因病毒而被迫“转型”,捨弃一些以往的观赏习惯,纵然无法令观众产生以往在现场观看演出时的情感共振,却有可能带来其他层面的变革。

  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通过网络寻找到另一种生存方式,这既是他们的创意,也是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樑──困难的日子裏,剧场人如何审视自我,观众又能有怎样的收穫?

逢周一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