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重遊古丝绸之路,感觉最壮丽的,当然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虽然经过千百年风沙不断地侵蚀,但仍线描清晰,色彩斑斓;反映十六国后期、北魏、西魏、唐代等时代的各阶层生活、宗教、娱乐和社会状况等不同层面,对现今研究古代河西的历史、经济、民族和文化等极具价值,可见那时的艺术吸收了印度(古天竺)、波斯、以至希腊之长,融合一起。古丝绸之路,不但使中西方文化交流,而且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互惠互利,达至共赢。
数十年来,使我仍印象犹深的,还有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古墓数以百计,位於市东北约二十公里外新城戈壁滩上;大多数是一砖一画,也有大幅壁画,共计六百多幅,题材除了农桑、伎乐、庖厨、林园、出行和狩猎等之外,个人最感兴趣的是所绘的骏马。像附图,就是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壁画《牧马图》。那时牧养野马,日夕训练,除了供日常乘舆和狩猎等用途外,也作为竞快或骑射比赛等体育活动。一九七二至七三年间,嘉峪关出土的砖画中,其一绘猎人驱马弯弓向左奔驰,追逐一隻中箭仍逃跑的鹿;其二绘一女骑手策一匹飞奔的骏马,返身急射,而一隻野兔颈部中箭逃遁。二者和附图的笔调、画法、用色、马儿迈开大步的形态相近,如出一辙;风格皆粗犷樸实,线条简练豪放,较多用赭石和红色,明快古拙,栩栩如生。敦煌莫高窟也绘有骑射较量的壁画;例如北周时绘须达拿太子向善觉国王的女儿求婚,应约比试策马和射箭,以七面铁鼓为靶,是当时比赛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一些古籍也有零星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骑技、马术、马车竞快等活动。
古代甘肃一带,本来大多是黄河的河曲马;自汉武帝时引入胡人大宛汗血马,后又经丝绸之路引进乌孙天马和波斯骝马等,品种显著改良和优化。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咏:“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亦如元代杨载形容:“朝趋欲出飞鸟上,夕逝直与奔星齐。”敦煌城西南有一座古石坝,拦成小湖,名叫黄水坝,原名渥洼池。据说,当年汉武帝流放到此地,利用泥人诱捕得一匹日行千里的天马,能飞奔如行空;自古以来,甘肃骏马声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