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倍速”生活\胡一峰

2020-07-01 04:24: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倍速看剧,已成现在年轻人的习惯。去年,有媒体做了调查,近七成受访青年表示平时使用倍速观看视频。有人乾脆把自己的生活称作“倍速生活”。

  很难说是视频播放平台的倍速设计促成了这种习惯,还是这种设计契合了快节奏的生活,大概像筷子夹菜吧,说不好是哪根筷子先动的念头,反正菜是夹到嘴裏了。

  我见过最快的倍速是x2,或许也还有更快的。但以我的体验,x2时,剧中人说话已如鸟叫,举止也没了人形,不看字幕完全不知演的是什麼。当然,有的演员台词本就不过关,即便说得再慢,不看字幕你也休想听清。

  倍速这种技术,据说初衷是方便视频学习,让学生快速地把学过的知识点来一次“前情提要”,抓紧进入新的内容。后来,用在了播剧上。有人说,倍速看剧,是为了对付剧集疯狂注水。这话有些道理。但是,我若发现了注水剧,必是弃之不观,又何必倍速去看呢。因为注下去的水,大都均匀地分布在各个部位,破坏全剧的品质,靠倍速是甩不乾的。

  我想,倍速裏面,应该还有些社会心理的原因。虽然古人也说,欲速则不达。但对倍速的追求,并不自今日始。凡事求快,以速为美,反映了一种“速度恐慌”或“赶超焦虑”。

  清末的时候,有所谓“师範速成科”。设立的背景是新旧教育体制转换,亟需培养大批新式老师。现在被好几所高校追认作自己“前身”的三江师範学堂,当年除了设有“速成科”,还有“最速成科”。换作今天的话,大概是x1和x2的区别了。

  如果说当年的焦虑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悽惶中带着令人尊敬的悲壮。今日有些焦虑,却纯粹是商业的製造。谁都明白,速成的东西质量难免要差一些。百多年前搞速成师範的人,对此并不避讳,老实称之为“简易师範”。如此说来,“倍速生活”不妨称为“简易生活”。这名字一改,或许会引起一些警醒吧。

逢周一、三、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