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童眼观世/书画情缘/梁 戴

2020-07-02 04:24: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著名书画家陈佩秋老师六月二十六日仙遊,享年九十八岁。笔者周一与香港藏家、画家王世涛兄饭叙时,得知两人渊源深厚,有一段书画情缘。

  在艺术界较少有人可以集鉴赏、收藏、绘画於一身,王世涛是例外,也许是这种艺术修养深受谢老器重。王世涛画作《飞鹅岭》曾挂在谢老书房内足四年半,至他离世方才取下,就是足证。谢稚柳与陈佩秋两夫妇定居上海,王世涛负笈美国读土木工程,回流香港后经商,天南地北扯不上关係。

  原来王世涛一早已很欣赏谢老画作,努力收集,一九八二年谢老来香港,询问书画鉴藏家王南屏,何人如此识货,购得自己一张非常得意的荷花手卷,从此两人结下情缘。一九九三年王世涛正式拜谢稚柳为师,不时往来沪港两地论画写画,师母陈佩秋当然也参与其中。

  在艺术界有一段谢张情谊的佳话,谢稚柳与张大千齐名,足证其艺术成就早已为世所公认。可惜的是,性格特立独行的陈佩秋老师却始终在丈夫的光环下,她不喜欢别人称呼或介绍她为谢夫人,一直希望凭自己的努力在艺坛出人头地。

  陈佩秋生於忧患,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时期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专攻理工科。彼时傅抱石、黄君璧、谢稚柳等名家常在学校开画展,激起了陈佩秋的艺术热忱,一九四四年毅然弃理从艺。早年她精於临摹宋人的花卉虫鸟,“文革”后广泛吸收西方印象派绘画色彩,在山水花鸟上另闢蹊径,王世涛评师母为“能入宋又能出宋”。

  在“文革”中,陈佩秋有三次被抄家的惨痛经验,家中收藏字画几乎消失殆尽,一九六七年四十五岁时,屋内物品全被掠去,仅留下吃饭桌,“文革”结束前都极少作画。苦难的经历,造就了陈佩秋恩怨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王世涛忆述,陈佩秋老师晚年时头脑仍很清晰,坚持每天创作不辍。谢稚柳过世前壮暮堂正中总是挂着陈佩秋行书对联:“何愁白髮能添老,须信黄金不买閒”,也许是她晚年的写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