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谈文论艺\文化交流何其多\嘉 妍

2020-07-06 04:24: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刚刚过去的一星期,既有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三周年的纪念日,亦有香港国安法正式通过和实施,为了庆贺这两件大事,香港举办了多个庆祝活动──悬挂着五星红旗、香港特区区旗的渔船乘风而上、巴士花车巡遊让人目不暇接、功夫高手和醒狮团团员联袂上演,尽显本地年轻非遗传承人风貌……

  此情此景,令笔者联想到如何令香港和内地联繫更加紧密,彼此更增了解,文化艺术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因为一台演出的主题可以很单纯,反映的也是其所处地区的文化特色。

  创办於一九七三年的香港艺术节一直是香港的文化名片,这麼多年,都坚持同内地做积极的文化交流:去年就在广州上演由毛俊辉改编和导演的粤剧《百花亭赠剑》,以全新视角呈现普通观众也能欣赏的粤剧;前年还联合中国国家京剧院,为香港和内地的观众打造京剧版《帝女花》,也获得了普遍关注。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说:“多种创作及合作模式,让观众耳目一新之余,亦让两地的艺术家通过互动发掘更多创作上的可能性。”

  本地粤剧大老倌阮兆辉亦以戏曲为例并指出,自回归后,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愈来愈多,但还不够。为此,他积极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搭建沟通桥樑,与内地同行们共同寻求戏曲的未来之路。不仅如此,每年的香港中国戏曲节,也总能在香港见到优秀的内地戏曲艺术家的身影。

  近期,内地有两部非常火爆的综艺节目──《看我的生活》、《乘风破浪的姐姐》,香港明星佘诗曼、锺丽缇、陈松伶参演其中,收穫关注度的同时,更有内地观众认为锺丽缇和陈松伶的励志故事。

  由上可观,香港与内地完全可以在文化发展上达至共赢。部分人与其坐井观天,何不趁机迈开步伐,尝试之前从未思考过的新方向?如此便会发现,世界上的很多事都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

逢周一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