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书之妙道/雅俗分赏与雅俗共赏/邓宝剑

2020-07-09 04:24: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对於同样一个人,由於评价者自身的立场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不同的评价,正如朱子所註:“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一个君子,好人喜欢他而坏人厌恶他,似乎简洁明瞭,而现实要複杂得多,否则就不会出现袁崇焕被人人唾弃的现象了。

  艺术的评价似乎要简单一些,因为面对一件作品,要比面对一个人来得单纯。一件杰作应当受到什麼样的评判?如果套用孔子的话,大概是,趣味高雅者好之,趣味低下者恶之。

  但现实同样是非常複杂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众多文学史家的讚誉,在上演的时候也颇受到大众的喜爱,却让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感到厌恶和困惑。艺术的评判并未因评判者趣味的雅俗而显得泾渭分明──雅者赏雅作,俗者赏俗作。

  没有泾渭分明的雅俗分赏,同样,也没有一团和气的雅俗共赏。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如泰山北斗,理应受到所有人的尊崇,可唐代的书评家张怀瓘说他的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

  如果把人简单地劃分为好人、坏人,或者雅人、俗人,就会出现诸如好人厌恶好人、坏人喜爱好人、雅人厌恶雅作、俗人喜欢雅作等情形。人是複杂的,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也可能对君子心存敬畏,因为他的心中自有善根。一个趣味高卓的人也可能对某件杰作无法理解,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严格地说,我们评判的都是某个对象在我们内心中的图像,这个图像有可能接近真相,也有可能歪曲了真相。孔子的话自有其警示的意义,评判不仅考验被评判者,而且考验评判者的素养。增进智慧,其实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