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的人称为“文盲”;没有科学常识的称为“科盲”;那麼不会审美的人应称为“美盲”了。香港的学校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但少见有提及美育的。
不要以为香港人高学历的不少,就一定具备审美的能力。其实不具备美学知识者并不在少数。美学研究的是审美的活动,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係的学科,其中一部分内容称为“文艺”,包括了对音乐、艺术(含绘画、雕塑、摄影等)、戏剧、电影等的美学判断。具美学常识者应知道一点这些专业的历史、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作品,对作品具鉴赏的能力。
过去有个学生和我谈及某部电影,用的词逐步升级:几好、劲好、超好、爆棚咁好……就是不能抓住编、导、演、美、音等特点发表几句评价。大二的学生哎,说到底他是个“影盲”。
更多的人讲不出音乐的道道,一首歌只会用“好听”或“不好听”评价,什麼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一概不知。交响乐就更陌生了,很多人表示听不懂。常听到的评论是:好大声。绘画?现在流行的超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何关係?有何区别?有人说,有了摄影还要超现实主义做什麼?他不知道这画种眼下大受青睐,其领头人的人物肖像画价值已上亿。
“美”的教育教人认识何为美,何为醜。
“美”育的潜移默化,令受教者内、外都别具气质,让人从衣着到谈吐有“美”的体现。
有的人可能赚了很多钱,物质应有尽有了;也有的人可能功成名就,有了很大的名声了。但他们当中不少人竟然没有欣赏过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也不知道梵高、列宾的画作。这样的人生该是多麼的无味,灵魂该是多麼的无趣!
美学教育也该从娃娃抓起,“每周一歌”、“每周一画”的欣赏活动,在校开展该不太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