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冷知识裏有热情/胡一峰

2020-08-07 04:24: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生活中,热天不比冷天舒服,尤其是闷热的桑拿天,身上像涂了层浆糊,更让人体燥心烦。老家有句俗话“好汉不挣六月钿”。钿者,铜钿也,钞票也。六月是阴曆,正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怕热,有钱也不去挣了。这句话竟流传在一分利也要挣的浙江,足见热天之无聊与无奈。

  但在日常语言中,“热”却比“冷”更体现出某种善意。好心人又称“热心人”、“热心肠”,鼓掌总要“热烈”,待客需要“热情”,欢迎尤要“热烈”;而冷呢,经常与坏联在一起,冷笑、冷眼、冷遇、冷枪、冷言冷语,最巧妙的莫过“热脸贴了冷屁股”,一冷一热,善恶立现。

  据说,生物曾灭绝於冰川期。我猜,或是这个缘故,生物体对冷种下了极度恐惧,由此成为基因记忆。还有一种可能,人活的时候喘热气,死亡灯灭则变得冷硬,冷既是死的后果之一,那麼,对“冷”的讨厌,其实是对死的畏惧吧。

  不过,这几年有一种“冷”颇受欢迎。“冷知识”之“冷”也。冷知识懂得多,在知识分享或答问类网站上,是很长脸的事儿。冷知识的崛起,也正与互联网的发达密不可分。网络把远处的东西拉到眼前,又把眼前的东西放大无限。於是,我们的视野变大了,了解世界的心思不断被勾起来。况且,互联网还是知识的採掘场,只要你肯挖,得到的东西似乎无穷无尽。

  知乎上专门有“冷知识”的话题,跟帖无数,其中一条是“为什麼一隻蚊子要咬很多个包而不是盯着一个地方吸血”,这条冷知识吸引了很多人去看。不过,知道了这个知识点,不论对於防止蚊子叮,还是止住蚊子包的痒痒,都没什麼实际用处。其实,冷知识大都没什麼“用处”。而有意思的是,在网络包围的生活裏,一切没用的知识变得有用了。因为求知本身成了一种趣味,我们无需再拿知识兑换别的趣味。冷知识裏有求知热,这也是文明的进步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