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閒性閒情/禽鸟的灭蝗英雄/李英豪

2020-08-14 04:24: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外古今,种植禾本科植物(如稻米)的农夫最怕遇上蝗祸,人人闻蝗色变。数以百万计的蝗虫,突然铺天盖地飞至,遮天蔽日,刹那间就把农作物吃光;日日辛勤的农民真是欲哭无泪。

  数月前,四千亿隻蝗虫为患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使人忆起二○○○年五月时,我国新疆北部爆发大规模的蝗祸;但国内专家睿智,不欲束手无策和坐以待毙,想出妙计,立即从长兴县林城镇空运饥肠辘辘的大批鸭子,作为雷霆救兵。牠们每天可以吃掉大量蝗虫,胃口惊人;不消三个月,便消灭了百多万亩农地上的飞蝗而建奇功。可见利用“天然杀手”,一物治一物,更为奏效。

  自古以来,常有蝗虫肆虐。先秦《吕氏春秋》、《孟夏》篇也有记载:“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古人称之为蝗螽、蚂蚱、麻札或马札。殷商至西周时期,虽然务农的平民百姓对飞蝗恨之入骨,但一些玉工却对其造型、神态感兴趣,认为“好看”,故与螳螂一样取其形,琢为佩饰;迄今则留存极稀。例如附图,是西周初期所雕的玉珮(有小圆孔),以蝗虫作造型,古樸简拙,用寥寥单线条勾出眼、翅、上身的分节和蜷屈的纤足。其形态与一九七五年北京昌平县白浮邨出土的西周玉蝗(现藏首都博物馆)大同小异。后者较长,以两道弦纹勾勒出头部,上有圆孔,腹下鼓、尾部呈斜面较尖锐。有人认为是螳螂,但螳螂两刀足较强壮(如殷墟妇好墓出土者),而刀足明显有锯齿(像三藩市第扬纪念馆所藏者)。

  西周时期玉器中,不少皆琢鸟形;记得曾见一件珍品,外形应为燕鸻(俗称“土燕子”)。以笔者观鸟数十年所知,这种奇异的鸟儿现今每年春夏例从南方北迁,至我国甘肃西北部、四川西部和沿海一带,等到六月天气转热,就专以大量繁殖的蝗虫为食;一窝约四隻雏鸟连亲鸟,每天可吃五百四十隻蝗虫,育雏期内,能吃掉六万五千多隻,不愧是灭蝗英雄。西周时田野间也有不少燕鸻,成为农人的好友。另一种食蝗老饕是红椋鸟,牠们联群在天空飞掠时,恍如魔鬼化成一大团狂飙,上下左右盘旋飞舞。古代农民已懂得堆放石巢,吸引牠们迁徙到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