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多年前,一名附庸风雅和投机的富商,不知从哪儿重金购得一个蓝釉变紫的“窰变”海棠洗,毫不怀疑卖家所言是“宋代钧釉珍罕的窰变真品”。后来,富商欲出售图利,才为专家鉴定其实是清末民初时期烧製的广东佛山石湾窰陶器而已,价钱与宋钧真品有天壤之别。富商损失不菲,成为当时一大笑柄。不辨时代、不察窰址、不鉴胎釉、妄听人言……,种种皆属收藏的大忌。富商学人玩藏古瓷,但居然连陶器和瓷器也分别不出来,难怪布袋和尚“笑天下可笑的人”了。
真正宋代钧窰器,是在河南省禹县(宋亦称钧州)西南的神垕镇烧造,南宋时为盛;其胎质坚结细密,叩之作铁声,绝不像石湾陶胎鬆脆粗疏而易崩缺。胎土色分三种,计为灰白、灰黄(微带褐色)和灰黑。前二者用於比较细緻和釉色浅淡的器皿;后者用於厚重和釉色深暗的器皿。清代以后兴起的石湾仿钧釉器,胎土为一般陶泥色调,从露胎处可以清楚窥见。宋钧窰器胎和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护胎釉),厚约一毫米,呈白色或灰白色,其瓷釉色分蓝和红两大系列。虽然钧窰属北方青瓷系统,但其青色并不同於一般青瓷,所施的是宋代一种呈荧光的蓝色乳光釉,会随光线而变忽不定,是釉层中的极小石英粒所造成。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就是“天蓝”,比“天蓝”淡的叫“月白”。无论什麼色调,在连续的玻璃介质中,皆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能够散射短波光,美丽幽雅。
至於宋钧釉自然形成的“窰变”,最使人着迷。宋钧的青蓝色基调,是氧化铁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的呈色作用。由於早期釉料中混杂有微量氧化铜,入窰后用碳多的火焰锻烧时,原本和铜相结合的氧,部分却与火焰中的碳相结合,使釉中的铜成了氧分比例少的氧化亚铜,呈现出绚丽的铜红色;当和蓝釉溶合,就自然变成如点点星河、或斑状、或云彩、或蚯蚓走泥纹般的形状,其变化十分複杂微妙,每件钧釉器各不同。像附图,为北宋钧窰蓝釉变紫的“窰变”葵花式瓷洗(口径廿二公分),胎硬如钢,釉彩的斑点浑成奇美的艺术效果,如观天象;不禁使人联想起一句唐诗:“夕阳紫翠忽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