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谈文论艺\疫情下的传统节日\嘉 妍

2020-09-14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再过半个月,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每年的这个时候,香港都有舞火龙习俗,今年因为疫情,令到舞火龙“断缆”,活动将会取消。街坊纷纷希望,今年年底能够控制到疫情,补办舞火龙。

  香港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一方面有发达的现代科技,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习俗。时至今日,大坑舞火龙习俗已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起源是居民藉香火和爆竹驱逐瘟疫,每年农曆八月十四、十五及十六,一连三日举行,只在日军佔领期间停办过三年。

  笔者来香港已有几个年头,曾多次去现场感受那份来自传统文化的“烟熏火燎”,众人舞得高兴,气氛热烈,人头攒动。去年更是难得,有些社区举办手工作坊,教授市民用稻草紮出一条火龙,通过一种体验方式,令人们与非遗文化有更进一步的接触。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地,民生是一件大事,但在疫境中的非遗文化又该何去何从?或许有人说,当面对物质考验时,精神层面的事务可以暂且搁置一边,但本地非遗凝聚前人智慧和习俗,亦不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存在。

  为此,本地多位非遗传承师傅也在疫情下“另闢蹊径”,开设工作坊,传承手艺的同时,亦令手艺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可谓一举两得。不仅如此,更有主办机构邀请传承非遗的老师傅与当代设计师来一场“古与今的对话”,两代手艺人同场“过招”,创作出一系列紮作、鸟笼製作、竹蒸笼製作、铜器工艺、广彩、旗袍等技艺的生活物件。

  因应疫情,大家少了聚会的机会,内地就有非遗传承人在网上开班教学,反而吸引了一众以往没有时间感受太多文化薰陶的新传承人,也算是重要的收穫。不仅如此,内地今年流行的不少手遊,古风韵味浓厚,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遊戏过程,予人别样体验。

  说回香港,疫情下的传统节日究竟如何度过?我们相信,公众广泛参与普及社区检测计劃,早日找出隐形传播者,大众生活便可早日重回正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