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怪人”辜鸿铭\刘 俊

2020-09-15 04:24: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清末民初有名的“怪人”,除了章太炎大概就数辜鸿铭了。一提辜鸿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怪”:首先是经历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其次是“茶壶茶杯理论”怪──公开主张多妻主义;再来是他的形象怪:已入民国,却坚持蓄髮梳辫,瓜皮小帽,长袍马褂;当然最怪的是他的行为举止:“张口子曰、诗云,间或也流利地Yes,No,好辩,好骂人”。辜鸿铭的“怪”据说已产生“国际影响”,以至於在当时的外国人中,流传着“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如果辜鸿铭的“怪”只局限在这些层面,那辜鸿铭何足道哉?有真才实学硬功夫而又别有坚持与众不同,这样的“怪”才能让人既觉得惊奇又十分佩服。辜鸿铭的“怪”,说到底是源於具有深厚的西学功底又坚守中国传统旧文化──这使他既敢於在外国人那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也敢於在那些受了外国影响而提倡新学的人那裏,凭藉着比他们对外国文化还内行的本钱来坚守甚至弘扬中国文化。在一个“外”代表“新”而“中”代表“旧”的时代,以“外”见长却偏来守“旧”的辜鸿铭,不怪才怪!

  怪当然也有怪的好处:辜鸿铭的“怪”不但使著名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注意到了他并撰长文介绍,文豪托尔斯泰和泰戈尔都和他有过交集,而且也使他的书在那个年代十分走俏。当年张中行想买他的书还颇不容易,通过同乡走后门才买到英文的《尊王篇》、《清流传》和中文的《张文襄幕府纪闻》。辜鸿铭因“怪”而带来的文化/市场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辜鸿铭有西人血统却留满清长辫,得英国学位却无绅士风采。梁实秋说他“不修边幅,既垂长辫,而枣红袍与天青褂上之油腻,光可鉴人,粲者立於其前,不须揽镜,即有顾影自怜之乐”,可见颇具魏晋风度。辜鸿铭长相和学识跨越中西两界,立场不合时宜,性情有如《世说新语》中人──能不“怪”乎?

逢周二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