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百年侨史“活化石”\关 尔

2020-09-15 04:24: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环境所迫去求薪,有如孤雁落山林,外方虽然风景好,人人思乡一片心。”不久前,笔者在汕头侨批文物馆读到这页发黄的信笺。

  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近代众多潮人出洋谋生之后,希望将得来不易的血汗钱讬寄回家乡。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间,数十万封由海外侨胞通过批局寄回国内的家书及汇款,被统称为“侨批”。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一封薄批、几句嘱言、若干辛苦钱,道尽了海外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关爱。侨批内容包罗万象,大到世情、国情,小到乡情、亲情,成为最真实的社会切片和标本。有人说它是记录先人漂洋过海的“活化石”,也有人将它比作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的“敦煌文书”。

  据《潮州志》统计,在潮汕本土的潮帮侨批局曾多达一百三十一家,在海外的潮帮侨批局繁盛时更超过四百五十家。当时,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显现,大量各种币种的侨批在港进行汇兑。已故全国政协常委莊世平的祖父莊书良先生曾主营侨批业,他的儿子中有四个继承父业,堪称侨批世家。国学大师饶宗颐也曾将侨批讚誉为“海邦剩馥”、“媲美徽学”,并长期奔走呼籲,加紧抢救侨批档案遗产,向世人揭示其历史意义和珍贵价值。

  由於侨批大多出自市井阶层小人物的家书和汇款凭证,始终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在汕头隆都前沟村,笔者走访了曾名噪一时的福成批局旧址。宅子是典型的潮汕“驷马拖车”格局,建有房屋八十多间,面积近四千多平方米,大门匾上“明德家塾”四字为清末民国书法家、末代榜眼朱汝珍所题。可惜的是,作为见证百年侨史最好的现实教材,散落在乡野田梗的这些批局遗址,大多只剩下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亟待修葺和保护。

  并且,如今依旧健在的“批脚”(侨批分派员)已寥寥无几,且基本进入耄耋之年,记忆力及表达力大不如前,倘若不抓紧做好“口述历史”的记录及整理,很多与侨批文化息息相关的故事也将在岁月更替中沉寂。二○一三年六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主办方指出,中国早期国际移民留下的丰富档案,并不仅属於他们家族,更属於时代,属於世界。留住这份集体记忆,迫在眉睫。

逢周二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