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拿猫鱼\胡一峰

2020-09-28 04:24: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前几天在《文史天地》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读到民国时期养猫趣事。比如,当时有一种谋生之道为“拿猫鱼”,从业者大多为贫苦之人,一大早入河湖捕捞小鱼,趁着鲜活,送往养猫的大户人家,充作猫食,换几个小钱餬口。这些人兜售小鱼时的吆喝便是“拿猫鱼喽”。以前在书上读到过专给大户人家送时令蔬果、古董文玩的商贩,送猫鱼却是第一次读到。

  猫大概是网上出镜率最高的了。猫比狗更通人情世故。与狗的爱憎分明相比,猫有些暧昧,撩人技巧却更娴熟,这种若即若离的风格更适合现代都市人的口味。在许多地方,博物馆的猫、公园的猫、校园裏的猫,成了某种标志,也是文创的宠儿。我有枚冰箱贴,几年前在南方一所大学的书店买的,上印被称作“店主”的猫,侧脸,两眼瞇缝,睥睨众生,英气逼人。

  如今在网上,关於猫的知识、话题,随手可搜。铲屎官们还创造出“撸猫”、“吸猫”等术语,俨然已成一套猫语体系。不过,事有例外。我写此文时,专门到几大搜索网站,键入“拿猫鱼”三字,几乎无所获。看来,这又是遗漏在网络外的知识。

  生活中来自异域的东西,常让人眼前一亮。其实,“异域”无非空间或时间差别。时空虽无法穿越,但以欣赏言,却可置换,因而前代正如异国。喜好新奇之物,乃人之常情。不少艺术大家,谈从艺经验皆推崇“生”,唱戏须有三分生,书画讲究由熟返生,都是製造陌生感之意。

  不过,网络改造过的世界裏,时间、空间却被压平了。无论何物,但凡上网,很快就“混个脸熟”,新鲜劲儿一下子就过去了。知识也是如此。年来网上谈民国,总是那几个名媛狂士,所谓“轶事”也早成老生常谈。读到“拿猫鱼”这样的故事就更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细节如用到文学影视作品中,想来也会令其增色不少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