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负暄集/一种礼让\赵 阳

2020-09-28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星期五,临近放工,窗外的乌云黑压压的。与天气一样沉闷的,是房间裏的气氛──一个九十后女生,正生气地讲述她大学时代的一段经历,只因为我打算请她帮忙在明年合适的时候带一些香港的朋友去北京玩。她一听就生气了!

  “大概二○一○年吧,大二或是大三的暑假,我作为学校某社团的幹事,组织大家去北京遊玩。我想着,自己是北京人,让香港本地的同学去看看首都,又是自己的家乡,我多张罗张罗、尽尽地主之谊,都是应该的事。那天,参观完故宫出来,计劃去两站路之外的大栅栏,公交车上空位置比较多。孰料,上了车之后,有两个同学就半是起哄半是开玩笑地对我说,你怎麼不去抢座?”说到这,她顿了顿,脸已经涨得通红:“他们的意思就是,你们北京人不就是喜欢公交车来了、一拥而上,然后大家抢座位吗?”

  我能理解她听到这句调侃时的那种尴尬,甚至带有某种羞愧。“我很生气,觉得他们在故意地侮辱我。可是作为地主,我也不好当面发脾气把他们就丢下、一走了之。后来,他们看出我生气了,也觉得自己比较过分,向我道歉。”讲完这些,这个心直口快的女孩舒了一口长气。

  我递给她一隻削好的苹果,注视着她的眼睛,“你看,你的美德已经影响了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他们也可能在反思自己的莽撞与无知,对吗?你儘管受到了有意或是无意的不尊重,但你还是首先想到和做到了尽地主之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是更持久?”

  我不禁想到了在美国旅居的那段日子,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虽然我很生气,但从不针锋相对,会在自己的言行之中用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中的“德”与“行”,去让他们对事情有新的认知。我认为,这是一种“礼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