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说“味”\胡一峰

2020-10-19 04:24: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和一位做偶戏的朋友閒聊,说到现下有些偶戏製作也算精緻,却少了偶趣。以前还听一位美术批评家说时下的画没有“画味”。我想,“偶趣”也是“偶味”。凡可欣赏之物,必有其味,用网络流行语说,“有内味了”。艺术有时是讲不清道理的,却可以给人相似的感受。因了这种感受而使人欣喜快慰的,便是好艺术。当然,快慰也有高低之分,但艺术终要给人些快慰。

  “味”是很耐人琢磨的。花有花味,草有草味。在有情趣的人看来,风雨云雾,甚至春夏秋冬,皆有其味。妙诗佳句,常是得味之作。而此时之“味”,已非口耳眼鼻感官所司,而是神与物接生出的感触。

  当然,“味”也不必如此玄妙。凡俗生活自有其味。北方的豆皮在我老家称作“千张”。千张本身只有豆香,并无他味。但老家人做法不少,千张包、千张结、千张丝、千张片,按说嚼到嘴裏都一样,但滋味其实全然不同。还有一道霉千张,与徽州的毛豆腐、西南的豆豉相仿,不识其味者掩鼻不迭,嗜之者爱若珍馐。又如饮酒,恶酒如我者畏之如虎,善饮者则不然,斟二两黄酒,七八粒盐豆,细咂慢嚼,几将人生况味尝尽。

  我好吃却不会做菜,极敬佩那些肯在吃食上花心思、做慢功夫的人。儒家说,孝悌之人不会犯上,不犯上的就不会作乱。故几千年以孝悌教人。以我看来,食不厌精,嗜有其味者,更对生活充满了善意与念想,待人处世也必平和从容。如此说来,吃货对社会之贡献实在不小。

  世上的批评家,大多知味者。据说,大批评家金圣叹临被砍头前,招其子而秘嘱曰:花生与豆乾同嚼,有火腿之味。花生与豆乾皆平常物,唾手可得,我曾亲试此法,并没有尝到火腿的口感。或许是配比不对,也或许金圣叹那时的豆乾别有製法,与今大异。但自得知此则轶事,再读金批诸书,似有新的体察。

逢周一、三、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