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人与岁月/女性与写作\凡 心

2020-10-23 04:24: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自一九○一年设立,因战争、政治、性醜闻等原因停颁数年,迄今有一百一十七名作家获奖,算上新出炉的得主美国女诗人格吕克,得该奖项的女性共有十六位。

  新闻界、政经评论界、教育界都有不少以文字写作为职业的女性,但时髦的“女性写作”命题不包括她们,其研究的通常是在文学界的女性写作者及其作品。随着二战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潮迭起,女性写作也随之日益蓬勃,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固然值得尊敬,但未得奖的写得未必不如她们。英国才女弗吉尼亚.伍尔芙,因作品《一个人的房间》,被公认是女权主义的鼻祖;她的小说《到灯塔去》又被认为是“意识流”的代表作,但她就是无缘问津文学诺奖。反观得奖的女作家,有的在思想和文学成就上都不如伍尔芙影响深远。

  女性生而对某些领域有着天然的优长,比如文字、语言、心理和艺术。所以女性作家有着天生的优势,她们对人性、人的命运、人的情感具备细腻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加之长期受男性至上社会的偏见,一旦掌握了思辨能力与文字表现力,她们会对家庭、婚姻、爱情一类题材有独特的见解和表现角度,也容易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个特点在中国女作家身上体现得特别普遍。许多女作家的成名作都是写该类题材的。近年来因脑瘫致令行走不便的内地女诗人余秀华,所写的爱情诗就甚有特点,其成名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大胆、粗放而野性,可谓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说法。

  今天的女性写作已不满足於局限对家庭、婚姻、爱情的关注。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令得文学诺奖的女作家,写作具更宽广的社会视野和深度,叙事也更为恢宏和具有史诗性。

逢周三、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