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第一个被我关注的微信公号是哪个了。不知不觉间,手机裏的微信公号越来越多。有的是朋友推荐的,有的是因为读到感兴趣的文章,连带关注了发布文章的号。
还有的是外出旅遊、预购门票或住店、吃饭、购物,被半强制地要求关注的,旅行结束后懒得删,就一直留着,有时翻翻也蛮有意思。比如,去年夏初,一家人自驾遊山西大同,回程取道平型关,特意去参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平型关地处灵丘县,就捎带关注了个当地的公号,时而读到灵丘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的推送,烟火味满满,如读地方史志,颇有味道。
我关注的公号中,最多的是新闻类,而读得最少的,也是新闻类。网络的长处既然是快,最好的新闻应是“一句话新闻”。一句话交代新闻的核心信息,足矣。因此,此类公号推送的文章,大都只看个标题,很少点开认真读。
认真读的是职业自媒体人的公号,他们是文字高手,要麼有讲故事的高超技艺,深挖来龙去脉,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要麼思想敏锐犀利,指点江山,霹雳文字,给人思想启迪。此外,科普和野史,也佔据了我公号阅读的半壁江山;网络平台上的文字,可以方便地与图片、影像配合,不论对於科普还是野史,这都是一件大好事。
不过,要说最爱读的,其实是熟人的公号。閒暇之时,划开手机屏幕,翻读一两篇友人新作,是件惬意的事。有位同学大学毕业后远遁北京西山,工作、生活,一晃二十载,前几年开了公号,隔三差五发些手机拍的照片,或山中落日,或绕藤閒花,杂以人生感悟、育儿心得,悠然之情,令人羨慕。还有位相识十余年的京城副刊编辑,人极正派却在公号裏以“妖”自诩,不规律地发文,有时悲春有时伤秋,读来如对面而谈,唤起同代人不少共鸣。公号真如网络时代的诗文集啊,记录了我们这代人的“菜根谭”。
逢周一、三、五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