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谈文论艺/城市气质\嘉 妍

2020-10-26 04:24: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日前,第三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任达华凭藉《澳门人家》获得最佳男演员,成为首位摘得这一荣誉的香港演员。剧中的他,是一位做杏仁饼的匠人,相比较任达华早年在警匪片中的表现,笔者亦看好他这几年饰演的平凡人,比如《岁月神偷》的中年鞋匠、《我和我的祖国》的鐘錶师傅,演技扎实且演活了历尽沧桑的中年人。

  说起任达华主演的这部《澳门人家》,其中众人对於梁家大屋的珍视、对於百年杏仁饼店的守护,以及岭南文化、几代人的变迁,构建了澳门的城市印象。

  一座城市,自有属於她的“气质”。一直以来,城裏人的故事亦都是影视人的最爱,在他们的镜头和场景中,北京印象多由胡同裏遛鸟的大爷去定义;而上海的十里洋场怎能不走着一位有格调的穿旗袍女子……如今,大湾区故事又该如何讲述呢?

  私认为,大湾区的故事该充满奋鬥者的足迹,以及日新月异发展的速度。而香港和澳门则在小人物奋鬥中还要抹上浓厚的岁月底蕴。在这座城市,历史与活力融合、荣光与奋鬥交织、繁华与忙碌相互映衬。

  如果说一定要给大湾区的城市一个定义,任达华今次的《澳门人家》和《岁月神偷》都很好地为城市“造像”,两部剧虽背景不同,但其中“一步难、一步佳,我们始终都要信”穿插在时代变革当中,再苦再难都要坚守。

  因为历史的缘故,这两座城市都曾经被迫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剧中人在传递人生信念的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主创人员在拍摄这两座城市的故事时,多放弃了宏大叙事,而通常会选择从一个家庭的几代人生活作为切入点。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当年亦有些香港培侨中学学生去了朝鲜战场。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讲述,或许也可成为香港这座城市的一种“气质”。

逢周一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