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注重道德伦常的民族,这从日常生活可见一斑。古时有春秋二祭,不论是朝廷祭天,还是民间祭祖,都会按时举行。现代社会虽然不复古礼,但身为中国人仍然十分看重孝悌,全年分别有两个纪念节日与思亲有关。
惭愧说来,我对上一代的印象和关係都不太清晰。父亲於二次大战前在香港出世,从没对我提及祖辈的事情。偶尔听母亲说过,我父亲年幼时已经父母双亡,他虽有一些兄弟,但各自成长,没有亲密往来。因此,我从不知爷爷奶奶是谁,甚至连他们的名字亦不知晓。小时候,我从没有拜祭先人的经验。那边厢母亲的家庭,我只记得外婆曾经一度从广州来港居住,后来不知怎地又回广州,晚年在内地去世。为此,我亦没有见到外婆最后一面,更莫论向她拜祭。
我父亲已去世多年。三年前岳父病逝,乃是我最近期的丧亲经验。医院弥留、灵堂出殡、遗体火化、坟场撒灰。若要在香港入土为安实在太过奢侈,安排绿色殡葬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环保概念。
也不记得从何时开始,我家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每年重阳节拜祭我父亲,清明节则拜祭岳父。后者“置身”在港岛柴湾歌连臣角,而我太太娘家喜爱遵循习俗,故此清明节前后几天之内,必定阖家前往拜祭。每次都人多挤迫,好不辛苦。我母亲却不一定要在重阳节当天拜祭,只需在农曆九月份之内完事便可,那便不用与其他人一起蜂拥而至。父亲“置身”在新界屯门的道观之内,其实平日的环境恬静,古雅清幽。只是十多年来亦有不少变化,骨灰龛场的楼房越建越多,显示逝者要找“容身之所”亦越见困难。
重阳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让我们好好记住先人的爱与栽培。
逢周一、二、三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