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八日是中国记者节。关於“记者节”,曾主政《大公报》的新闻界泰斗张季鸾先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作过如下两种解释:一是记者的节日,一是记者的节操。前辈教诲甚具深意。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每一个传媒人的确需要反求诸己、重申节操、重建信仰。
从一八九九年《清议报》第七期上出现“记者”一词,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千千万万的媒体记者,年复一年的坚守,日复一日的耕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天地立言,为生民请命,赢得公众的敬意。
但近些年来,媒体业态不断发生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娱乐至死、贩卖焦虑大行其道,新闻人也常常要面对孤立的压力、失望的打击和利益的诱惑。独善其身还是随波逐流,站在十字路口的媒体人往往无所适从。有的以理想主义自我鼓励,有的以现实主义自圆其说;有的继续为真相和正义而战鬥,也有的放弃职业理想,匆忙逃离媒体。
“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有,鬱闷经常”成了大家五味杂陈的自画像。媒体这行的艰辛与酸苦,不是此中人,不知此中味。某种程度上,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忙碌,选择了孤独,甚至选择了清贫。
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一点理想主义的助力和支撑。当然,我们今天谈理想,不是要泛泛而谈一些虚无缥缈、形而向上的东西,盲目地让大家提高道德水準和精神境界,去过“苦行僧”生活。我们依然期待能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保障那些理想主义者,不会被现实生活熏得蓬头垢面;也期待会有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尊重且呵护新闻人的伟岸与骄傲。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就有一批极具责任担当的媒体“逆行者”。他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举国同心、共克时艰的战疫图景,传递出生命至上、家国一体的价值理念。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便这一职业已经褪去英雄主义气质,但对於真相的坚守与探求,却永不会过时。
心怀理想,无悔当初;唯有热爱,不可辜负。与同在路上的新闻人共勉。
逢周二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