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技术加持的囉嗦\胡一峰

2020-11-27 04:24: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习惯於电脑写作之后,感觉自己变得囉嗦了。有时刻意追求洁淨,就在写完之后,再通读几遍,尽量删去不必要的字词。囉嗦也分高级和低级。极低的囉嗦没话找话,令人厌烦;高明的囉嗦却是製造美感的修辞,因而成为艺术的形式,有时带来喜感,有时让人悲怆。王小波在一篇文章中讽刺冗长的文风,举了“一个和尚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当例子,其实这还算是高级的囉嗦,并不让人厌烦,反而读出一种孤独感。囉嗦确实常充当孤独的影子,鲁迅“两棵枣树”的名句就是典範。

  电脑写作造成的囉嗦,却与此无关,只因为敲字、修改变得快捷,存储、发表脱离了物理条件限制之故。金庸《倚天屠龙记》裏明教五散人中有位“冷面先生”冷谦,惜字如金,砍了他的头也不愿说废话。这样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恐怕少有。口头比笔头囉嗦,方是真实的状态。网络即时交流的特性,又使口语风格逐渐佔了上风,也是造成囉嗦的缘由之一。

  或可以摄影类比。在相机加胶卷的年代,相机和胶卷都不便宜,照片拍完了还要冲晒,不但麻烦,且添一笔支出。因此,拍照时总要反覆取景、诸般摆姿、斟酌再三,才郑重按下快门。有了数码相机后,照相的仪式感少了。现在,人人拿着手机随处拍,不再像胶卷时代那样考虑拍了多少张,把照片冲晒出来的人也少了。就这样,囉嗦获得了技术加持,修辞的意义反而淡薄了。

  人们总把文字风格和才华、性格、学养等高深的东西联繫起来。实际上,写作工具的影响绝不能小看。尤其在估量一时代的群体风气时,越发如此。我曾在一本出版史的书上读到:书於甲骨的年代,文辞简练,实与当年书写工具有关。想想用刀在龟壳、牛骨刻字,费力耗时,确实是个力气活,所以,一个字能表达的绝不用两个。这个说法如是真的,又反证了电脑写作确有可能颳起囉嗦之风。

逢周一、三、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