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童眼观世/“口音歧视”\梁 戴

2020-12-01 04:24: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描述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虽然样貌已变,但口音始终不变。笔者十多岁从福建移居香港,虽然很快学识广东话,但口音任凭怎样努力都改不了,犹记得当年读书时,经常因发音不正,而遭到同学嘲笑。

  长大后才知道“口音歧视”无所不在。英国伦敦的人会嘲笑苏格兰人,觉得女王英语(也称Received Pronunciation)代表中产阶级甚至贵族和王室,才是公认的标準口音;很多中国人也认为,北京的普通话才正宗。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法国总理卡斯泰因他的西南口音遭到嘲笑,於是有政客十一月二十六日在法国国民议会上提交议案,规定因为口音而歧视个人,在劳工法和刑法下将被视为犯罪行为。

  原来巴黎人一直鄙视周边地方的口音,对於任何在广播、政界、学术界,甚至是电话销售行业寻求晋升的人来说,带有南方口音,都会有麻烦。不要以为只是一小撮人受歧视,法国六千七百万人口中,有高达三千万人自认说话带有口音。为了避免遭人歧视或难以融入“上流”,网上很多课程教说标準的巴黎中产阶级法语。

  记得以前看过经典电影《窈窕淑女》,描述一名大学教授如何将一名来自社会低层的卖花女伊莱莎,训练成一名气质高雅、仪态万千的上流社会大家闺秀。教授花最多时间的是教导伊莱莎正确的英语发音,训练完成后,当伊莱莎到马场与贵族会面时,整个过程都没有露出任何马脚,直至她鼓励马匹跑快些,真情流露说了一句“C'mon Dover, move your bloomin' arse!”才险些暴露出身。

  行为举止可变,但大多数人的口音却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例如广东人和福建人讲普通话,有些音节难以发出,所以有句话叫:“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讲官话。”笔者有时会自我安慰,语言要有自己的风格,就因为有口音,所以才别具风味。

逢周二、四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