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招娣\蓬 山

2020-12-24 04:24: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一位名叫“招娣”的女孩申请改名,在内地引发广泛关注,获得大众力挺,被称为性别意识觉醒、追求男女平等、挑战重男轻女思想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其实,这些年来,“招娣”之类的名字,已经大为减少。如果回溯几十年前,女孩取名“招娣”、“领娣”,正如男孩取名“建军”、“爱国”,司空见惯,其频率不亚於如今满大街的“昊轩”、“紫萱”。

  “娣”字,《说文》谓之“女弟也”,用来称妯娌或妹妹,本身并无贬义。加入中国籍的著名女翻译家Betty Chandler,就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陈必娣”,音意兼备。然而,现实中的“招娣”们,其名字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赋予了祈祷的涵义,被当作牺牲与祭品,用来祈求为家族招来一个弟弟,一个可承继香火的男丁。港片《富贵逼人》的带弟、来弟、招弟,莫言《丰乳肥臀》中还有想弟、盼弟、念弟、求弟……几乎穷尽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这种延续千百年的做法,曾经发挥了惊人的灌输塑造能力。许多“招娣”们被迫屈服於这一强大的文化惯性。不仅名字成为了工具符号,她们自己也成为多余的附属品。当长辈取名“招娣”时,就像用一把烧红的礼教火钳,在她们身上打上角色限定烙印,并不顾及她们的尊严。男璋女瓦,贱命好养,一旦好不容易得男,还常常故意取名“丫头”,就像丛维熙《裸雪》裏的“我”。

  对於要改名的这位“招娣”,应当致以敬意。这并非小题大做。可以想见,她这麼做,无异於挑战整个家族的权威。每个人都不是他人的陪衬,都有权利拒绝沉没於命运泥淖。

逢周三、四、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