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流调”的温度\胡一峰

2020-12-28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几日,内地各地又有零星新冠肺炎病例出现,密切接触者也引起关注。在朋友圈看到两位“密接者”的流行病调查情况(下称:流调)。两人都住河北燕郊。其中一位早晨八点自驾车到北京望京地区上班,中午在单位附近用餐,晚上九点下班,开车返回燕郊住所。我从电子地图查了一下,单程约莫四十公里。另一位晚上九点坐地铁和拼车返程,在路上花费两个小时回到家中。算上通勤时间,他们每日为工作花费了十四五个小时。

  燕郊被戏称为“睡城”,住着几十万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此前,曾有些媒体报道过他们候鸟式生活的故事。网上还一度流行“996”这个词,指的是上午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的生活。

  不过,和这些辛勤奋鬥的故事相比,疫情筛查下的“密接者”显然更为随机选择,流调的文字平铺直叙,不动感情,滤掉了理想、拚搏、坚韧等“大词”,冷静地把生活最枯燥或许也最本质的东西摆在人的面前。它是如此不容置疑,带来了某种特殊强大的衝击力,让人在疫情之外多了一份深思,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因为,我们在时间的轮迴中看到了生命在人间的跋涉。

  古人写史有“常事不书”之说。日常之事、凡俗之人,最易遭到忽视,湮没在岁月之中。不过,俗话说,凡事经不起算细账;又说,魔鬼藏在细节中。生活的细节一旦被抽象成数字,会像雪球滚动一样,最终变成别样而巨大的力量,涤蕩我们的思想和观念。

  大数据累积琐事与细节,而民生大计藏焉。以我愚见,比起那些用算法推送的推销信息,大数据技术更重要的用处还在於精準探测百姓需求,用於日常生活之改造。譬如,一座城市规劃一条公交线路,究竟需设几个站点,又该设在何处;再如,建一个街心公园,开几个入口最经济,又该朝哪儿开;乃至於路旁摆多少个垃圾桶,一架红绿灯时长之设定,都不妨先捋捋大数据再画图纸。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