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侨批中的温情与血泪\刘 俊

2020-12-29 04:24: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般人可能不太清楚“侨批”是什麼东西,但如果问潮汕一带的人,他们都知道“侨批”就是早年下南洋的“南洋客”与故乡亲人来往的通信,这种信件同时兼具汇票功能。“潮安金砂曾寨尾/呈交曾来宜先生收/外附大银拾二元正/槟城杨炳泉寄”,这就是侨批了。

  有学者把侨批视为联繫海内外亲人的纽带、侨乡经济的输血管和潮人重亲情讲诚信的产物。那时为了寄这种“家批”(侨批),有专门的侨批局,“协盛批局”、“振潮兴批业”等即是。在研究者看来,侨批局既是进出口贸易公司,也是银行和邮局的统一体。

  在已成历史陈蹟的侨批中,映现着海外遊子与故国家人的血肉联繫。人伦亲情在侨批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其中既有对“母亲言衣服破碎不堪,儿闻之心甚酸痛万般,儿子罪过”的愧疚;也有父亲去世时,“无在侧奉侍,其罪大焉”的自责;更有对家人的殷殷嘱讬:“汝务须勤俭耕作,以免家中大小受饥受寒”……从这些简樸的文字中,不难感受到中国人无论身置何处,都对“家”充满深厚的血脉温情。“我虽居叻,而一片精神皆在家中”,堪称这种温情的集中表达。

  除了温情,在侨批中也能看到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人间血泪:“女在街边卖霜”、“唐中孙儿,正在叻受尽苦楚,工作十分沉重,手足每日浸水生螆”、“你们在家切莫认暹罗是金窟”──这是在外谋生不易的真实写照;“堂上大人甘旨,尚须克意奉承,方不负余之所讬也”、“虽经纳妾,乃属等閒之事”──这是漂洋过海的“出外人”对留守家中妻子的“交代”。 “南洋客”在外“过番”打拚固然不易充满酸辛,那些在家一等就是几十年形同守活寡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之余,还要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并面对丈夫“纳妾”的现实,其内心创痛可谓饱蘸血泪。

  “我在,勿嫁”是侨批中最掷地有声的温情,而提出“离合”二字或许是侨批中最具抗争色彩的血泪。侨批虽薄,承载的分量却重!

逢周二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