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忆苦思甜\轻 羽

2020-12-30 04:24: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经济研究报告,上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经济起飞时期,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达百分之八点九,至八十年代每年平均亦有百分之七点四增长。由是,如我般在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香港人,成长时期都活在香港进步的年代。

  虽然我童年住在旧式唐楼“板间房”,家境清贫,但我从未试过三餐不继。记忆中的生活困难,可算是六十年代曾出现天旱,致令香港需要实行“制水”措施,即是一般家居每四天才供水四小时。然而,那年头我是襁褓婴儿,未知世事,苦的只是我的父母。往后下来,父母申请到公共房屋,我家逐步走向小康,生活亦算无风无浪。

  我最难忘的生活经验,乃是九十年代初从观塘的“廉租屋”搬至将军澳新市镇的新型“公屋”。居住环境改善不少,但当时将军澳区的交通网路仍未完善,只靠着一条宝琳南路与市区连繫。有一年风暴袭港,宝琳南路被塌下的山泥堵塞,车辆无法通过,顿时令到将军澳对外交通中断。当时我仍要上班,下班后只能从观塘走路返回将军澳,现在已记不起走了多少个小时。

  相比其他香港市民,我家算是未遇过极严峻的生活状态。我们既没閒钱亦不懂得商业投资,故此金融风暴以至金融海啸对我都没有影响。多年来,我从“公屋”搬到“居屋”再至私人屋苑,都是凭自己努力工作和储蓄而成,正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对於艰苦生活,我的最深刻感受是来自内地导演冯小刚的两齣作品《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地震和饑荒对百姓造成身心不能磨灭的影响。我想像若曾经过那种惨烈的生活状态,其他事情都没有太大不了。二○二○年的新冠肺炎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经历,凭着人类的智慧和鬥志,终究会过去。

逢周一、二、三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