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知识的身体感\胡一峰

2021-01-06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来,内地又有新冠肺炎病例零星出现,不少活动再次转移到网上。网络自然是便捷的生活工具,对於知识获取而言,尤其如此。回想起来,网络最初让我们大开眼界,就因其信息之丰富,获取之便捷。

  不过,知识获取的方式有时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些知识内在於某种感受,非动手动脚不得了解透彻,比如历史知识,读史,史书、志书、地图自为必需,晚近益重实物、图像以至於影像。不过,观史要在参悟兴亡。而这一点,不到旧都、故道、古战场走走看看,只对着屏幕或纸堆,很难做到。

  手头刚读完上海学者潘大明的新书《湮没的帝都》。作者探访淮河流域重要史蹟,尤重凤阳,也就是明中都所在,后来又遽然废弃的地方。正史、野史、见闻、视觉影像,书中融为一体,强烈的视觉感之下是立体的历史书写,一派“我註六经”的气象。掩卷而思,历史如何被记忆,记忆又怎样变成历史;物质空间怎样叠架,思想观念又如何层累。这些问题仅从纸面上找不到答案,实地踏访方有所得。

  写《八月炮火》的美国作家巴巴拉也曾跑遍比利时和法国的古战场,看到昔日被铁骑蹂躏的田野如今穀穗纍纍,遥想当年法军看到失地之心情。我想,中国古人所谓黍离之悲,大约也是此类感受。几年前读过北大教授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此书记录了作者亲走元帝候鸟往返之路的过程。这条路,是我出城休閒或办事时常驶过的。道路及风景早非元代模样。但读完罗新书后,每见“龙虎台”三字,想到曾是元帝“捺钵”,就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近年来以“历史行走”为主题的书似不少,除了潘、罗两本,还如陆波的《北京的隐秘角落》、《寻迹北京问年华》。“反者道之动”,重视知识之身体感,是否为在线活动繁盛之下人心的无意识反拨?我不敢断言。不过,古人早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提,於此或可加深理解吧。

逢周一、三、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