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人与岁月/家书之价\凡 心

2021-01-06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傅聪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出走英国,以傅雷的名声,以傅聪的钢琴成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为震动上下的大事。傅雷夫妇后来自杀,父子天人永隔。直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亲自批阅文件,傅聪终可回国处理父母的骨灰安放及演出,傅家苦难才画上了句号。

  傅雷对傅聪厚望殷切,除学琴外,还亲自安排家学,授以中国文化,所以傅聪的国学有相当深厚的根基。中国的诗词赋予其诗人气质,他对“钢琴诗人”萧邦,彷彿是天然心通。有人调侃:与其说傅聪得的是萧邦奖,不如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傅雷与傅聪的关係亦亲亦师亦友,始终教诲儿子紧记自己是中国人。傅聪初到英国时,立下过一些规矩:不拿英国护照;不到台湾演出;不说对中国不利的话;不做对中国不利的事。后来第一、二条随实际原因改变了,但他守住了最后两条。对他的出走,坊间解说各异。但傅聪作为世界性的钢琴家,恪守住那两条,也就守住了华裔的良心。

  《家书》只有傅雷写的部分,故不是“通信”。傅家小儿傅敏后到英国,取回二百余封傅雷信整理出版,得《傅雷家书》。以通信十年计,傅雷约半月就写一封,也是父爱如山了。傅聪的回信在劫难中被傅雷火毁。傅聪如何描述他在西方的生活,对父亲又是如何回应,随着傅聪逝去,成了永远的秘密。

  也有人对《家书》中傅雷作为父亲的形象不以为然,认为过分严苛专制。我们知道傅雷才高,那些文字是他性格的自然流露。他们父子俩交流的方式,旁人实难精準评说。但傅雷信中谈及的艺术见解及做人的道理,无论如何是一种真知灼见,读了大增裨益。

逢周三、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