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閒性閒情/殷商已用笔写字\李英豪

2021-01-22 04:24: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半生与笔有缘,而且主要以笔耕维持生活;出版了一百多种专著,原稿一笔一画,全用笔手写。閒来无事,兴之所至,挥舞毛笔,练练字,亦一乐也。说到对笔之起源的看法,却与长久以来一般史书所载者有别。司马迁《史记》指秦始皇以蒙恬及太子扶苏筑长城。蒙恬採中山之兔毫造笔判案。於是,历代相传,很多人给这种观念束缚,深信不疑,没有进一步深究及求证。太史公所载有些“史实”,若用现今一些出土文物和考古学所得实证,便揭露出其有舛误不确之处。例如战国纵横家苏秦的生平事迹,司马迁也没有能够搞个明白;直到一九七三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珍罕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使埋没二千多年的苏秦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真本重见天日,才证明《史记》所载的谫谬。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出土的文物才是较真确的证据,经历骎骎岁月,仍能揭露真相。

  毛笔起源的考证,也有相类似的情况。近代有语文学家,力指因为先秦书籍中并没有一个“笔”字,就断言应该秦代统一全国后始有毛笔;似乎不知道《说文》所载:“秦谓之笔者,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又阐释“聿”,是“手之疌巧也”;这个象形字,是“手”横向持笔杆(垂直的长画)描写,十分形象化,下方(毛笔头)增加了表意标记。由《说文》可见先秦战国时期,人们已有笔;只是后来秦人才在“聿”字上加“竹”(以竹作笔管),可说是文字的“孳乳”。一九五四年六月,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木椁墓出土的兔笔毛笔(加漆丝在杆端外围缠束)及其竹笔筒(见附图左半部分),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笔较完整实物;经现代科技鉴证,比秦将蒙恬造毛笔之时期应还早百多年。

  此外,西周时《大盂鼎》铭文、昭王以后《毛公鼎》和《散氏盘》上的金文,字的结体、笔法行气,贯串自然,一气呵成,是圆笔中锋所为,若非先用笔打草稿才刻铸,实无法达至这样严谨的书法和圆转顺畅的效果。我国甚古的文字殷墟甲骨文(见附图右半部),在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有用毛笔写成的文字,龟甲片上也有施朱涂墨的笔痕,足证我国先民三千多年前,已懂得造笔写字;而甲骨文和金文也同样出现“聿”字(“笔”字的原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