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近乡情怯“恐归族”\关 尔

2021-02-09 04:24: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内地因应疫情变化而宣导的“就地过年”政策,对於某些人来说可能是莫大的遗憾,但对於“恐归族”而言,或许便是解脱。

  每每临近年关,总有一些人会为“回不回家过年”而纠结困惑。近乡情怯,这种矛盾焦灼的心理,似乎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而日益凸显。

  一方面,回家过年带来的开销“大出血”,对於收入不稳定或处於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必须咬碎后槽牙才能撑过去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结婚了吗、升职没有、收入多少、房子多大……”七大姑八大姨关於催婚、催生、催二胎等等话题的例行盘问,考验着每个归家人的耐性,也消磨着遊子思乡的热情。

  假期裏一众老友相聚,你以为是把酒言欢联络情谊,甚至是执手相看泪眼、畅谈往日情怀,殊不知,明裏暗裏也免不了炫富攀比拉关係。当初一起背上离家的行囊,归来时有人很风光,有人很落寞。平日裏或许感觉还不明显,而回家过年就像一把利刃,一下子裁出了人生的不同,让人五味杂陈,唏嘘不已。

  小时候,新衣服、糖果、鞭炮、压岁钱,让春节成为我们最期盼的节日;长大了,物质的绑架、面子的考量,却让我们开始逃避过年,回家路也便成了“恐慌途”。

  闰土不再是那个闰土,少爷也不再是那个少爷──那份乡愁既熟悉又陌生,生存压力不仅剥夺了中青年人快乐生活的权利,也消减了他们相聚团圆的勇气。

  某种程度上,春节恐归不只是个人困扰,同样也是一道社会考题。转型期社会矛盾的表征──收入分配不公与社会观念碰撞交织在一起,维繫社会关係的纽带日渐鬆散,有的人就像断线的风筝,感受到“留不住又回不去”的“失重感”。

  要治好这一“病症”,单靠心灵鸡汤来规劝安慰,恐怕也於事无补。什麼时候“以金钱论英雄”的成功观被推翻打破,尊重私隐的社会边界感被建立起来,或许我们才能真正找回“过年回家”的幸福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