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技工荒”,慌在哪? \关 尔

2021-03-02 04:25: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春节假期过后,企业开工季如期而至。从“过年模式”快速切换至“生产模式”的珠三角企业,却不约而同遭遇了“技工荒”问题。近日广州之街头,更出现了老闆排队举牌被工人挑选的招工“逆风潮”,有老闆感慨,以前是工厂挑工人,贴个小广告就有人来应聘,如今在马路边从早等到晚都招不到人。

  这种“招工难、招技术工人更难”的情况其实已经困扰沿海製造业很长时间。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技工缺口多达两千两百万人,这当中或许涉及多方面原因,但关键一点还在於技工的社会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坊间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认为这份工作不挣钱、不体面、“低人一等”,限制了从业者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从世界工业发展史来看,但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相比之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高技能人才奇缺、技工待遇偏低、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自古以来,中国并不缺少匠人匠心,他们用专注淬炼出时光的品质,用坚守琢磨出情怀的精緻,用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让平凡有了梦想的温度。

  而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製造业,建设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是解决中国製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我们一直宣导培养“大国工匠”,塑造製造业的中流砥柱,目的就在於推动实现从“製造大国”向“製造强国”的华丽转身。

  但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更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唯有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激励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工群体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尊严感,才能促进形成“当工人有前途”的社会价值导向,真正打造出一片培养大国工匠的沃土,从根本上解决“技工荒”问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