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 “遊记”怎麼办\胡一峰

2021-03-03 04:25: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某日閒坐,翻手边文学杂志,忽然意识到许久不读遊记了。翻到刊登遊记的页码,常下意识地跳过去。为什麼这样呢?一个原因大概是有的遊记实为“软文”。有的文学名刊老刊,竟也以笔会等名目,刊登若干“遊记”,还不乏名家之作,内容却是或宣介地方景点特产,或大谈乡治之善,读来实在乏味。不过,只要不过分离谱,也可理解。文人以笔作犁,大儒如章太炎,也曾为润笔给人写过“软文”呢。

  另一个原因可能更重要。因为互联网的支持,异域变为咫尺,当年的“云遊”如今已是虚拟“云”遊。以前读遊记,不少兴味来自获得新的知识。譬如,写一座塔,何时何人所建,地理位置如何,不亲至很难知道。而个人行迹有限,读读别人遊记,以他目为己观,聊胜於无。我读研究生时,同宿舍有位老兄,曾是皖东的中学教师,常抱怨工作辛苦,家事负累,无暇出遊,只好狂看电视,在荧幕上“周遊世界”。如今,二十年过去,荧幕由大变小,“屏遊”更丰富了,不仅有视频可看,还有直播主播相陪。

  图像之鲜活远超文字。即便仅论文字,朋友圈、微博裏的“旅行日志”、“手帐”、“攻略”,配图精当,文字精彩,也比长篇遊记更符合“碎片阅读”的心理。如此一来,那些以介绍景点名胜甚或风土人情的“死知识”为内容的遊记式微在情理之中。

  不过,遊记依然有其不灭之道,就像视频时代,小说、散文仍会有拥趸一样。物竞“网”择生存下来的遊记,应做平常生活中的探险家,寻找那旅人足迹罕至的宝藏角落。更应由旧景生发新情。与物理意义的外界相比,人的情感、心灵丰富得多,灵动得多。被情感淘洗过的景色,因而愈发动人。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世界上最绚丽不绝的万花筒,其实是我们的内心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