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学外语\胡一峰

2021-03-15 04:25: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古人常用“三更灯火五更鸡”形容求学之苦。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起早贪黑的学习记忆大多与背单词、学外语有关。学海泛舟,谁还没有过一两本单词书呢?近来,有人提出应该减少外语学习,举了一些理由,其中之一是翻译软件越来越高明,又何必在外语学习上花费那麼多时间呢?这话当然有一定道理。比如,走出国门,只要有一款靠谱的翻译软件傍身,寻路、购物的简单需求,基本就可以搞定了。

  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却又不仅於此,它还是文明的载体。喜欢读译著的人,总会挑剔译者,就像善饮者讲究酒的年份。同一本外文原著,不同的译本,风味可能完全不同。有的生涩无比,好像吃了个不熟的李子,一口咬下,连连唾吐,已嫌太迟;有的却清鲜可口,如醇茶美酒,叫人停不下来。记得以前读王小波的《我的师承》,文中比较了查良铮所译《青铜骑士》超越其他译本之处,还讚扬王道乾译的《情人》文笔之妙。不过,再好的译本,也无法百分百还原原著之神韵。如果是诗歌,翻译的难度当然更大。许多人都认同“诗无达诂”,“文无达译”也是同样的道理。更何况当下的翻译软件还有颇大的改进空间。

  从文明交流的终极意义上讲,翻译始终是“不得不为之恶”。因此,多掌握一门语言,自然也就离整体意义上的人类文明更近一些。如果某一天,我们学习外语,不再是为了求一个饭碗,而是为更自如地了解别样的文明,外语学习大概会逐渐走向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境界。我想,如果说外语教育需要改革,这才是方向和目标吧。让翻译软件来代替外语学习,反映了智能社会裏的某种思维方式。确实,智能社会是时代趋势。不过,对人类的能力来说,人工智慧可能是一种延伸,也可能是一种取代,可能是赋能,也可能是去势。结果究竟如何,取决於我们的选择,学外语只是一个例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