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举世震惊,说什麼中美针锋相对、摩拳擦掌与火藥味浓。其实,两位中国代表只恰如其分地演绎中华民族“不亢不卑”的特质。
“不亢不卑”,香港中小学生普遍使用的《商务新词典》已有清楚解说:“不高傲、不卑屈,对人的态度或言语很有分寸。”春秋末年,晏婴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故意侮辱,先要求矮小的晏婴走侧面小门,又质疑齐国人才缺乏才以晏子为使,再捆绑一名於楚国犯盗窃罪的齐人,故意在晏子面前加以羞辱。这连串无礼的表现均被冷静机智的晏婴“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一一反驳化解,既不辱使命,又保存国体。太阳底下无新事,至今还有许多人以践踏别人的尊严为手段,意图抬高个人的地位与身价。晏子的言论行为,以至二○二一年杨洁篪与王毅的表现,皆让世人看到何谓“不亢不卑”。
“不亢不卑”是态度行为,须内在的涵养和识见才可引发自信、临场应变、拿捏得当,也就是中华文化“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香港中学学界曾有一段日子辩论风气炽热,各校为争取表现,渐渐演化为师生间的意气之争;台上每周对赛,台下则是非不断。笔者为当时某校旧生兼辩论队教练,有一回比赛开始前,与他校数名“老鬼”(资深校友)閒聊。其中一人以亲和力见称,与我又份属昔日大学辩论队队友,有风度地跟我说:“阿简,我们都来自百年老校,校誉不辩自明,不因一场比赛得失断高低,也不因他人的评论伤感情。”这位好友的话让我折服,就是语重心长、有礼得体、不亢不卑。
不谙中国文化不要紧,有些中国人珍而重之的道理是老妪能解的,例如“和平友爱”、“兼爱非攻”、“一视同仁”等,不就是普世价值吗?一开始即以领导者身份自居,批评数落,真的不合时宜了。普罗大众不懂外交礼节情有可原,但国家代表则不能如此,如杨洁篪所说:“对话必须本着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来进行。”我方已说得那麼清楚直白,对方真的是时候想想今后如何面对国际,怎样释出善意与各国平等合作解决全球种种纷争困难,因为中国人还有以下这句粤方言的老生常谈:“面是人哋畀,架则自己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