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 里/吃饭问题\叶 歌

2021-04-09 04:25: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在美国大学常教一门中国食品文化课,某年有位白人女生不时在上课中途突然离席走出教室。她后来私下告诉我:自己患有“进食障碍”,有些课程内容会触发心理危机,不得不暂时离开。我恍然之余,又难免觉得她选修此课有点“自虐”。

  美国女性与食物的複杂关係一直存在,但“饮食功能失调症”(Eating Disorders)最近一二十年才成为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疾患,还有暴食催吐、厌食暴瘦等细化区分。最近收听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人生”(This American Life)栏目的一档专题节目,进一步了解了病人为何觉得这类问题难以启齿。

  有人看心理医生二三十年,却始终不谈进食障碍问题,对家人、亲友也一直隐瞒。她们说,吃东西时彷彿能忘却世间烦恼,过后又懊悔不已,必须用催吐抵销“猪身狗肚”的好胃口。她们还觉得暴食是自己意志薄弱的表现,每次“戒断”失败后更是沮丧消沉。这样恶性循环,有人从暴食发展为厌食,甚至因此丧命。

  造成进食障碍的诱因,有时最初出於青春期女性性别特征带来的羞耻感,有时是因为主流媒体对女性“胃口”、“身材”的各种限制规定,总之都有家庭、社会、文化的深刻根源。但病人都死守“秘密”,不敢分享,以为这只是个人身上的“污点”,甚至嚮往能染上酗酒、吸烟等“正常瘾头”。当心理学家最终为进食障碍命名,不少人都鬆了一口气。因为“正名”之后,顺理成章,对症下藥,不必躲在黑暗中独自承受痛苦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