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从《大公报》走出去的奥运国手\关尔

2021-07-27 04:24: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波三折的东京奥运会日前终于顺利开幕,中国军团甫一亮相便已捷报频传,令国人倍感振奋。

  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大公报》还曾为国家输送过奥运选手,这段不解之缘得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起。当时之中国社会,篮球运动刚刚兴起,《大公报》管理层触觉敏锐,掌风气之先,决定成立“大公篮球队”,推动篮球运动普及化。

  时任经理部高层费彝民负责球队组班事宜,他不负重托,煞费苦心地从菲律宾华侨劲旅“群声篮球队”中招揽了几位球星。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大公篮球队”在上海《大公报》社宣告成立,被戏称为“四菜一汤”的五名大将蔡连科、蔡文华、蔡忠强、蔡文章和屠文龙,组成明星阵容,颇为引人注目。

  可以说,“大公篮球队”是中国最早的职业篮球队之一。它组成后便屡战屡胜,所向披靡,一时间声名鹊起,威震上海。一九四八年四月的“市长盃”决赛上,大公篮球队与华联队一决雌雄。当时的比赛现场盛况空前,总编辑王芸生虽拿着记者证,也被挤得狼狈不堪,迫不得已只得回家;副领队许君远咬紧牙关往前冲,眼镜被挤掉,帽子被压坏,夹克大衣几乎脱了身,连两个孩子都不管了,这才杀进球场。当时“大公篮球队”受追捧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一九四八年,中国组队出战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奥委成员一致同意,以“大公篮球队”为主干,再选入其他球手来组建国家队。结果十名国手中,“大公队”就占了六人。

  当年七月,代表队出发赴伦敦奥运,第一站经香港,受到体育界热烈欢迎,当晚,由香港《大公报》设宴款待,场面热闹。

  就实力而言,当时的中国男篮原本可以打进复赛,但由于对规则不熟悉,最终没能获得小组出线,带着莫大遗憾结束了这趟奥运之旅。

  不管怎样,“大公篮球队”对促进篮球运动在中国的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时报馆为篮球队所设的“庆功宴”上,总编辑王芸生总结道,“我们报馆一向提倡体育的,而且倡导了二十多年,但到今天才证明,单单提倡是不够的,还要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