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网民创造了一个经典段子:“孩子四岁了,英语辞汇量有一千五百个,够吗?答约:在美国是够用了,在中国肯定是不够。”
而今,给孩子打鸡血的“鸡娃”焦虑氾滥。就连《三字经》的“玉不琢,不成器”,也异变为“娃不鸡,不成器”。小孩子们无休止的各种课外培训班、补习班,多得令人咋舌。小朋友们累,家长也累。但别人参加,自己不参加又不行。这就像“剧场效应”,有人站起来看戏,导致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没有人能够安安稳稳坐着。用现在流行的辞汇,叫作“内卷”。
曾经羨慕古人,那时候哪有如此多的补习课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多么唯美的理想国。后来才知,“鸡娃”并非当今的新产品。袁枚过继了侄子袁通为养子,某年重阳节时出了一上联:“家有登高处。”袁通随口应答:“人无放学时。”可见,这位书香世家的小公子,也是苦读书久矣,对放学的憧憬成了下意识的反应。至于“儿童散学归来早”,耳边响起光良的歌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想想也是,在中国人的启蒙教育中,列在“早收清单”上的,向来少不了那些吃苦励志的超级学霸。苏秦悬梁,孙敬刺股,匡衡凿壁,车胤囊萤,都是“鸡血”中的强效配方。
小孩子们的反抗,也从来没有停止。韦庄不就曾自曝年少时“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吗?
只不过,互联网时代的演算法推送和资讯轰炸,强化了“孤岛”与“茧房”,极其放大了“鸡娃”执念的焦虑。对小孩子固然不能放任自流,但凡事有度,不能都营造“旷世奇才”的人设,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以牺牲童年为代价让孩子苦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