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互联网资料显示,广东人惯称的蟋蟀又叫蛐蛐。自古已有人饲养蟋蟀,并将之作为斗殴的玩意。不论平民百姓或是皇室贵族,会为自养的蟋蟀冠以威风的名字,然后带出去与其他人的蟋蟀鬥赛。正是胜者为王,输掉的蟋蟀不单性命难保,更重要是令到主人丢脸。
在香港常看到的儿童剧,即使以动物为题材,不外都是小猫小狗,甚至是恐龙猛兽。“普剧场”之前举办的“新苗儿童剧编剧栽培计划”,有作者以蟋蟀作为主题编写成剧本《蛐蛐》,暑假期间在屯门大会堂公演。
剧名以蛐蛐为题,显示了作者希望将剧本打造成儿童文学,因此剧本内容并不纯粹天马行空,而是具备中国历史背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被认为是一位较有文化素养的皇帝,可是他爱好狩猎、美食,并且嗜好斗蟋蟀,致令官员及百姓都怨声载道。《蛐》剧以这段历史作为故事背景,描写朝廷向民间强徵蟋蟀,小男孩旭仔的父亲未能捉到蟋蟀上缴,旭仔于是到树林自行搜集,岂料误堕神龙井,灵魂出窍投身在蟋蟀身上,更被送到朝廷与山鸡比武……
儿童剧本不忘主旨,但却是简洁明瞭,不作多余说教。旭仔本身早已爱护小动物,化身蟋蟀之后对动物的本能更加了解。旭仔为了拯救蟋蟀和被捕的父亲,不畏艰难险阻,立定坚强意志,肩负勇气力量,最终化险为夷。
作为剧场演出,《蛐》剧生动活泼,兼具浓厚中国文化色彩。全剧以敲击锣鼓现场配乐,板櫈为堆砌式活动布景,导演让演员以折扇及灯笼作道具,幻化飞蛾和萤火虫成为诗意的点缀。演员亦借戏曲的马鞭及翎子作服饰道具装成蟋蟀的触须和前脚,并以戏曲动作在舞台对打。虽然有关动作的技巧仍可再作提升,但是全剧已能建立完整的美学风格,让儿童观众能够身心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