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故宫的“门”\蓬山

2021-09-10 04:26: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是目前内地仅存的两处完整皇家宫殿建筑群,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前几天去沈阳故宫参观时,特意留意了一下各处门额上的“门”字,都是正常的写法,末笔都以鈎结束。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北京故宫大多数的“门”字,最后一笔都是直竖而下,不带弯鈎,成为一道小风景。其流传的较广的原因有二:一是说明朝定鼎南京后,沿袭南宋陪都临安的做法,认为门字最后一笔的鈎容易引来火灾,故而缺笔;二是朱元璋认为鈎不吉利,阻拦人才,还为此斩杀了负责书写的大臣。而当朱棣营建紫禁城时,又将这个跛脚“门”覆製到北京。清朝坐享其成,也没有改动。

  两个原因不管哪种是真,抑或兼而有之,但都与明朝有关应是确实的。因为故宫也有一些带鈎的“门”,如皇极门、履顺门,大都是干隆以后书写的,说明清朝皇帝并不忌讳。而沈阳故宫亦复如是,更佐证了这一点。

  宏大建筑匾额上的大字,多为正楷,工整有度。但像“门”字不带鈎之类的缺笔、添笔并不鲜见。如故宫的翊坤宫屏门上的“光明昌盛”,其中“明”字多一横,左边的“日”变成了“目”,而“盛”字则少了右上角的一点。慈宁宫匾额上“仁德大隆”的“德”字,则少了“心”上的一横。有人认为,前者是为了破除防范明朝兴盛;后者因出自慈禧手笔,自然被归结为是她的“缺德之作”。

  其实,类似的写法,少数是讲究避忌,有些则是书法上的异体写法而已,没什么玄机。后人多费琢磨,有点像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虽然是读者想得太多了──作者行文原本并没有那么多深刻涵义,但也不失是一种趣味鉴赏法,没必要一板一眼去较真,给成年人留点童话也好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