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人如芦苇(上)\蓬 山

2021-09-15 04:28: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秋风起,天气凉。城墙根下、护城河边、湿地公园里,一丛丛芦苇开始渐次变黄。当夏日青绿之时,芦苇淹没在处处的绿色中,并不起眼。一到初秋,抢先失去水分的茎叶变得消瘦,成熟的花芒却格外柔软、稠密、丰腴,随风摇曳。但却总有一种小心翼翼、朝不保夕的感觉,可能随时会被一阵突然发怒的寒风席卷而去。

  正因此,芦苇变得分外多情、深刻,令人伤感、敬佩、共情。很多诗人、哲人被这一幕打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文学与美感的源头,给人以启蒙。多少人穷毕生之力去追求,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芦苇的苍苍之色、柔柔之状,正是这一切甜蜜苦痛最好的底版。

  达摩祖师折一根芦苇投入江中,轻若鸿毛,飘然渡过。人生的沉重与轻盈,绝境与希望,逼仄与豁然,都于这一苇之中,有琢磨品味不尽的意境。儒家学者曾旁征博引,来解释“一苇”乃是一束芦苇扎成的桴筏,并不是一根。这或许符合实情,但如此掉书袋的刻板,了无生趣,令人生厌,简直是点金成铁。

  帕斯卡更提出了那个举世闻名的命题: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无比,轻轻一掰就能折断,却能够靠思想包罗宇宙。尊严、信仰,时间、空间,理性、感性,都因此变得丰盈而坚韧。渺小与伟大、柔弱与坚强,竟然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有人觉得帕斯卡的散文太过鸡汤,这因境遇性情而异。用手掌划过芦苇轻柔的丝芒,手心和心里都感到痒痒的。帕斯卡的话也是这样挠到人的柔软区。人既要像芦苇那样正视自己的平凡,虚无与淒凉也在所难免,但仍要为自己能够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站在大地上,而感到骄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