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负暄集/但愿团圆\赵 阳

2021-09-15 04:28: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去年的中秋节,我和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度过。那天下午,我讬朋友找了一间宽敞的会议室,邀请六个小朋友品月饼、吃水果、聊聊天。这些孩子,最大的读小学五年级,最小的才刚刚入学,除了本地生,既有随父母从北京到香港来插班读书的,也有来自于东南亚少数族裔的基层家庭。当我问起他们对“中秋节”的看法,除了“一定要吃月饼”之外,他们频频提到的就是“团圆”。

  不难理解,疫情让“团圆”变得艰难:疫情限制了人口流动,莫说跨境,就是同在一个城市,病毒传播的变化多端和诡异莫测,也难免让人对于“聚集”心有防备,即便是一家人,也被曾经的“火锅家族”群组个案“吓亲”。小刘同学告诉我,往年叔伯几家人都会回祖母家过中秋,“今年就约定好各自在家里过。但由于祖母最疼我,所以,大家一致商定由我做代表去陪祖母过节。”而来港读书的小储同学,则更期待能和远在北京的亲人相聚:“好想他们!太久没有见到了。希望下一个中秋节时,疫情过去,我可以把好吃的香港月饼带给他们。”

  这些话语和期盼,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又在眼前。一年光阴匆匆而过,又到中秋,疫情虽然可控,在距离完全复原显然尚待时日,跨境流动依然严重受限。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着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团圆”是最核心的内涵。眼下我们能做的,大概率是透过视讯,与天涯海角的亲朋们“千里共婵娟”;抑或独自“把酒问青天”,放松身心,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瀚海中遨游,体验别样的诗意栖居。

  昨日,台湾友人邀我题字。思忖片刻,我欣然写下:“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

  但愿团圆,不应是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