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月亮情结\关 尔

2021-09-21 04:30: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穿越千年,烛照古今,它已形成一种与中华民族的伦理、审美、哲学等密切相关的文化,可以入诗、入文、入歌、入画,亦可倾听、诉说,吟之、唱之。

  有人说,月亮文化是解密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中国人在对月亮的崇拜、想像、赏玩过程中,形成了细腻、柔美、感伤而内敛的情感。而中国人的风韵、情态、思维,也几乎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读懂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有时候,它是美的象征;有时候,它是相思的载体;有时候,它又是失意的寄托。从古至今,月亮几乎是诗人们最喜欢吟诵的主题。“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诗人刘禹锡遥望洞庭湖时写出的美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王昌龄借月色写边塞,传达的是期待平息战争、国家安定的爱国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时,写下的诗句。

  在流传千古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月”更是情景兼容之物,贯穿全文,余韵悠长。沐浴在月光中,江水、原野、花林、扁舟、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构成一幅充满悠远意境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李白的《把酒问月》则将月亮的哲理升发到新的高度:“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岁月悠悠、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图腾。

  的确,联结古今的纽带,是月亮文化中最神奇之处。古人们以一首首月下赞歌,向千百年后的我们,展现着他们清丽优雅的存在。他们因而得到了永生,而我们也不复有无根者的孤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进程,因为有了一轮明月的联结,即使经历无数劫难,依然能够绵延不断。

  少时不识月,读懂已释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