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塑料演员”\胡一峰

2021-09-27 04:27: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著名电影演员陈道明痛斥流量明星是炒作包装出来的“塑料演员”,上了热搜。“塑料”当形容词用作定语,且是贬义,是网络文化的产物。

  专门搜集“网络黑话”的《小鸡词典》是这样解释“塑料”的:“在网络上常用于形容某事物非常虚假,经不起推敲,或表里不一。”据说,最早用“塑料”来限定的,是“塑料兄弟情”,又有“塑料姐妹花”“塑料闺密”等,都是指两人或多人间的情感不牢靠或者假惺惺。

  我更最早听到的“塑料系”词语,则是“塑料普通话”,简称“塑普”,也就是不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到了各地,多少会被方言带偏,或者说,把方言带偏。因此之故,有水井处,就有“塑普”。有意思的是,这个词有时专指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或许这是拜湖南台文娱综艺节目的火爆所赐,详情待考。

  塑料的命运挺坎坷。想当年,塑料是高级的象征,塑料制品是抢手货。在我的记忆里,三十多年前老家小镇的南货店柜枱边,摆着一厚叠废报纸裁的四方块。廉价的炒花生米、葵瓜子、砂板糖之类,就用这些方纸包成三角包,卖给顾客。而那些从大城市运来的糖果干果,则享受塑料包装的优待,花花绿绿摆在橱窗内。正如城里人下雨天时穿五颜六色的塑料雨披,而乡下人永是灰褐斗笠和蓑衣。

  塑料家族的其他成员,脸盆、水桶、杯子都顶过“奢侈品”的光环。用过了的塑料袋,只要不破,总小心地保存起来,反复使用。而塑料袋很难撕破,相比于油纸袋,不仅坚固柔韧,而且轻便,不占地方,出门买东西,随手拿一个,团一团,塞进口袋就可以随身带走。

  与塑料的口碑此消彼长的是环保意识。九十年代中后期,塑料制品无法降解的危害,已为众人知晓。此时,花花绿绿塑料袋全然是反面形象了。这么一想,以“塑料”喻流量明星,或也含着有害文娱健康发展之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