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负暄集/妙听《梁祝》\赵阳

2021-09-27 04:27: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小琛是一位新朋友。这个香港出生的九五后,自幼在英国读书,毕业后回到香港打拼事业。活泼开朗的性情,“不装”的坦诚与大方,让我一见她就满心欢喜。

  她向我吐槽:“怎样才算是‘文化共鸣’?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了!”原来,身为数码应用设计师的她,接了一单生意:为一家公司电脑的开机界面设计一款五秒钟的VR展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能在文化共鸣中感受到“中国味”。小琛设计了十多个初稿,都无法过关,反馈回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文化共鸣”。

  我明白,这看似是“五秒钟”的设计,背后却是如何让“文化共鸣”跨越年龄的代沟、融入时代的变迁、打破地域的局限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把最广泛的“共”的因子找到,再辅以数码技术加以艺术的展现,才可能创造精品。

  手头恰巧有两张演奏会的门票,主题是《梁祝》,我不禁心中一动,连忙拽着小琛去听。星期六晚八时,香港文化中心座无虚席。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响起,一份淒美缠绵、一份清丽婉转似在空气中轻轻地散开、弥漫,如薄雾梦幻般将人们萦绕。小琛显然入了“戏”,当“化蝶成双”、悠扬的琴声再一次呈现春和日丽,我看到小琛早已是眼含热泪。

  小琛告诉我:“虽然是第一次听,却完全听懂了曲子所表达的故事内容和情感。太美了。”她的这个感受就是“文化共鸣”的最佳例证。六十多年前,艺术家们为了让小提琴“洋为中用”,取材中国民间传说,创作了《梁祝》这个不朽的经典风靡全球、经久不衰,成功地验证了一个道理: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听了我的话,小琛眨眨眼,“文化共鸣的背后,就是‘自信’,对吗?”我用力地点点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