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文理科鄙视链\关 尔

2021-09-28 04:51: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日,清华大学在规划学科建设时首次提出文科发展“适当收缩、控制规模”。对此,有人认为清华办学“不求大而全”,理智而清醒;有人则认为清华此举释放了高等教育圈的某种信号,为“文科无用论”增添赤裸裸的依据。文理科之争,再次浮出水面。

  说起来,文理科之分还是一种“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人才紧缺,国家采纳苏联的文理分科教育机制,谋求推动工业化建设发展。客观来看,重视理工科教育为中国发展注入了重要力量。从一根铁钉都造不了到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制造业、科技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理工科学生的智慧与奉献。

  这也使得理工科的重要性倍受推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被无数国人奉为圭臬。很多家长在为子女升学选择专业时,也会基于实用主义的逻辑,倾向薪水更高、前途更好的理工科。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文理科鄙视链”的刻板印象,引发争议不断。

  但实际上,现代学术体系中,文理边界并非截然分明。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均借助数学、物理来建构研究方法,医学、AI领域也面临着伦理学、科技哲学的审视。

  而从社会发展来看,理工学科构建了物质基础,人文学科塑造了价值理念。细化的行业分工构成了社会的参差多态,简单分之以文理,并得出孰轻孰重的结论,背后是对人类发展一厢情愿又似是而非的理解。

  从来没有某个学科比别的更高贵或更卑微,人类文明能够走到现在,靠的就是多个知识体系的紧密配合。有人如此评价“特斯拉上天”的启示──科学技术让一辆轿车飞上太空成为可能,而车上搭载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等科幻作品与循环播放的《Space Oddity》,则凝结着人类的浪漫与雄心。

  倘若地外文明能够观察到这辆车上的巧思,他们想必会相信,人类是通过合作、团结走到银河之外,而非争吵、鄙夷与二元对立。

点击排行